以生為本 靈活開放 注重“踐行”
——在課題引領下充分發(fā)揮班會課的德育作用
2013年10月21—23日,我們有幸參加了,在山東蓬萊召開的山東省“以校長為首,德育課程為主,構(gòu)建德育課程體系”課題之“班主任工作”研討會。課題研討會中,我們聽了18節(jié)精彩紛呈的班會課和張廷貴教授關于《班主任的積極心理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》的專題報告,真切感受到一堂優(yōu)質(zhì)的班會課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態(tài)度,培養(yǎng)其良好的個人修養(yǎng),明確其今后的生活目標,還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,是每位班主任不可忽視的重要德育教育手段。同時感受到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在課題的引領下,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有更高的突破。下面就來談談我們對班會課的幾點認識。
一、選題有針對性,貼合學生生活實際,扎實落實教育目標。
班會課不同于《品生品社》和《綜合實踐》課。它不受《課標》的限制,可以整合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。
這18節(jié)班會課的選題都是針對學生平時學習、生活中出現(xiàn)的各種問題;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,以及社會中出現(xiàn)的一些不良現(xiàn)象來確立的。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,力求從學生的世界出發(fā),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,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,用自己的方式來研究社會。例如:《做愛護公共設施的文明小公民》《節(jié)約能源,從我家做起》就是針對社會中出現(xiàn)的不良現(xiàn)象選定的主題;《領土·主權(quán)·中國夢》則是針對現(xiàn)今社會上的熱點問題來選題的。另外,像《誰最重要》《學會合作》則針對的是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來選的題。
二、徹底貫徹“以生為本”的教育理念,充分體現(xiàn)學生的主體地位。
班會課上,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,讓每位學生都能更多的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真正做到有所悟,有所得,鍛煉了其組織、表達、合作的能力。例如:《學雷鋒主題班會》《學會合作》這兩堂課,學生既是組織者,又是參與者;既是教育者,又是受教育者。學生的參與度高,教育效果好。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不僅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能貫徹“以生為本”的理念,在實際教學過程這種理念也有體現(xiàn)。比如:時刻提醒參與活動或游戲的學生要注意安全,小心腳下。
三、形式靈活多樣,學生樂于參與,教育效果明顯。
這幾節(jié)課采用了游戲、競賽、活動、觀看視頻、講故事等多種形式開展主題教育,避免了枯燥的說教,使課堂生動,有感染力。學生能夠在思想上產(chǎn)生共鳴,從而達到指導其行為的目的。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《誰最重要》一課中“五指兄弟爭功”的故事之后,教師讓每位學生都用一根手指來拿起皮球,學生參與后感受很深,對“團結(jié)力量大”“大家都重要”的認識十分深刻。
四、注重“踐行”。
班會課除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之外,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導。課堂上,每位教師都力求將學生頭腦中的觀念變成積極的行動,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,解決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,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認識和價值觀,對學生的生活產(chǎn)生正面的作用,重視課堂的延展性。例如:《做愛護公共設施的文明小公民》一課中,教師設計的“活動計劃表”就有很高的可操作性,課上學生填的內(nèi)容都是他們力所能及的,而且教師通過課上“發(fā)旗幟、發(fā)佩帶”的形式,將此項活動扎實地落實到課下的生活實踐中。
五、德育教育滲透在點滴的細節(jié)中。
我們這次有個共同的感受:上課的每位教師自身的素質(zhì)都很高,應變能力強,組織課堂的能力強,能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學生,善于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的閃光點。
更重要的是,他們能時刻不忘貼合德育教育的主線,在點滴中滲透德育教育。很多節(jié)課上,我們都發(fā)現(xiàn),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內(nèi)容之外,還能關注學生其他方面的行為細節(jié),進行指導。例如:引導學生要學會傾聽;囑咐學生離開會場的時候要放輕腳步;把會場中掉落的紙屑撿起來帶走……這些雖然不是本節(jié)課需要涉及的內(nèi)容,但是他們也是我們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(nèi)容。細節(jié)決定成敗。作為一名優(yōu)秀的德育工作者,關注細節(jié),從小事中引導學生的行為,是我們必備的一種素養(yǎng)。
班會課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主要渠道,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,更是我們構(gòu)建德育課程體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不只是要解決一個問題,而是要樹立一種觀念。“教師是人的范例,對于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、雨露。”一節(jié)好的班會課能在不知不覺中,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植根在學生的心靈中,繼而通過陽光雨露的滋潤使其發(fā)芽、綻放,讓學生一生受益。相信會有更多教師通過課題研究中,在班會課上探索出更多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,為我們構(gòu)建德育課程體系增磚添瓦。 (撰稿: 魯春紅 楊曉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