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父親講三和街的故事
陳城成
三和街是條年代久遠的老街,這里雖不像芙蓉街那么熱鬧,沒有曲水亭街那么幽靜,沒有泉城路那么繁華,卻有著讓人感慨不已的故事。
父親說,三和街原長約五百余米,南北走向,南銜南圩子墻街,北接正覺寺街。關于三和街街名的來歷,坊間有很多種說法,但我還是相信來自孟子文章中講的“天和,地和,人和”這“三和”的說法。
說到三和街必然要提到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間的三和街小學。父親說,三和街小學曾出現過三個人物:一是王盡美,二是季羨林,三是鞏俐。
王盡美是中共“一大”代表,中共山東區(qū)支部書記。1923年秋天,他回到濟南后,為了掩護自己的真實身份,在當時新育小學(三和街小學前身)任教。他白天講課,晚上就和一些共產黨員、共青團員進行地下活動。
季羨林是著名的學者,也曾在三和街小學讀過書。記得在他的《學涯泛槎》一書中這樣寫過:“新育小學坐落在南圩子門里,離我們家不算遠。校內院子極大,空地很多。一進門,就是一大片空地,長滿了青草,靠西邊有一個干涸了的又圓又大的池塘,周圍用磚石砌得整整齊齊……進門左拐有幾間平房,靠南墻是一排平房?!备赣H說,季羨林所說的南墻那一排老房子,在他上學時就有,但都成了教室。
鞏俐比我父親小五歲,父親是在三和街小學畢業(yè),但那時并不知道鞏俐的名字。再后來,鞏俐和父親上的都是濟南二中。我想,他們多次擦肩而過的身影,一定也曾留在了三和街的記憶里。
父親記得很清楚,在三和街中間有家食品店,賣些油鹽糖醋之類。那個食品店里,經常會看見一個拉地排車的老頭,站在柜臺前,左手捏著一個小酒盅,右手拿著一塊咸豆腐干,淺淺地抿一下酒盅里的地瓜干酒,然后,就像怕咬疼了右手里的豆腐干似的,舔上幾下。三兩酒,他會喝上一個多小時。他似乎不是在喝酒,而是在消磨時間,或者說,是在向我父親那般大小的孩子炫耀手里的豆腐干。要知道,那時候,小孩子是沒錢買零食的。一次,父親站在一邊看了他很久,他突然很大方地讓售貨員遞給父親兩塊咸豆腐干,父親趕忙擺擺手,后退著,生怕他干瘦的手指掐過來似的。
趙芝訓老師是我父親二中時的副班主任,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歷史老師,她就住在三和街北頭的一個小四合院里,房前有棵石榴樹和一盆夾竹桃。父親說,趙芝訓老師很慈祥,即使是對調皮的同學,也是慢條斯理地給他們講道理。一次,父親沒完成家庭作業(yè),班主任唐玉淑要家訪,父親很是害怕,上歷史課時,他一臉的愁云被趙老師看在眼里,一下課,就找到父親了解情況,父親如實地告訴了她。她撫摸著父親的頭說,我去你家吧。那次,趙老師到了父親的家中,不但沒提家庭作業(yè)的事,反而給我爺爺說,父親是個很好學的孩子,做父母的不要給他太多壓力,盡力少安排些家務活,有時間讓他多看看書。父親很感激她,要是換了別的老師,一頓胖揍肯定是逃不了的。
前幾天,和父親一起路過三和街,父親指指省中醫(yī)對面的一個約十米長的坡道說,這條街只有現在這幾家小門頭房了,原來是一直通到泉城廣場的。不經意間,我抬頭看見了坡道路西居民樓墻上的“三和街”的舊路牌,在黃昏的余暉下,顯得很有些滄桑感。
濃陰下,我仿佛看見了王盡美、季羨林、鞏俐漸行漸遠的背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