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》思想與現(xiàn)代教育的有機契合
----聆聽唐山岔河中學張斌利校長報告有感
唐山岔河中學,這所地處偏僻的農(nóng)村中學,在硬件、師資、都不占任何優(yōu)勢的條件下,卻在默默的精神堅守中辦出了優(yōu)質(zhì)的教育;一位體育老師出身的校長,把中華經(jīng)典《論語》滲透到自己的學校管理理念中,尋求到教育的本義,創(chuàng)造了聞名全國的“岔河中學現(xiàn)象”。在岔河中學校長張斌利時而幽默,時而深情的報告中,我感受到一位教育者對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執(zhí)著追求。
他所追求的管理思想和心中向往的教育境界,在《論語》中找到了理論的契合點和升華點,從而總結(jié)出教育的順序是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愛眾而親仁。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”;教育的內(nèi)容是“賢賢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與朋友交言而有信。雖曰未學,吾必謂之學矣”;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”。“教之者不如好教者,好教者不如樂教者”,這不正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尋的最高境界嗎?
在岔河中學,《論語》中的精髓思想遍布整個校園。張校長把《論語》引入到學校管理,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。 “仁”“義”“禮”“智”“信”“剛毅木訥”“恭寬信敏惠”“溫良恭儉讓”等論語思想懸掛于學校大門和教學樓門口;取消幾年級幾班的掛牌、辦公室的掛牌,取而代之的是以《論語》命名的班級名稱、辦公室名稱; 最吸引人的是學校師生自己動手,把《論語》全卷1萬6千多字烙在木簡上,并安裝在教學樓樓梯和樓道的墻面上。這些論語思想時時刻刻在熏陶著學生和老師們的心靈,使大家?guī)е活w平和心去工作和學習,老師之間相處融洽,師生之間非常和諧,學生們能夠互愛互助。
多年來,岔河中學還形成了被業(yè)界人士稱之為“岔河中學現(xiàn)象”的校風,即課下樓道里沒有說話聲,大課間跑步?jīng)]有領隊卻混而不亂,誠信考場沒有教師監(jiān)考卻成績真實,誠信超市沒有攝像頭沒有人管理,學生自覺投幣,食堂里沒有一粒米的剩飯等等,這種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現(xiàn)象真真實實的出現(xiàn)在岔河中學,這都可以說是《論語》思想造就了這種奇跡,是學生們在“仁義禮智信”校訓之下的道德教育積淀。
從張校長的報告中,我感受到岔河中學的學生是幸福的,孩子們在“仁”“義”“禮”“智”“信”的教育熏陶下,形成了良好的品質(zhì),先學會了做人,再學會了知識;岔河中學的老師們是幸福的,在平和的心境下,思想素質(zhì)得到提升,文化內(nèi)涵得以豐富,教育智慧迅速增長,體會到教師真正的快樂。 一種教育理念會使一個落后的鄉(xiāng)村中學脫胎換骨,一個教育者的執(zhí)著追求會最大限度的促進老師和學生的發(fā)展。反思自己的工作中,缺少的就是一種創(chuàng)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。創(chuàng)新不見得就是摒棄傳統(tǒng)的東西,傳統(tǒng)的思想中能對我們有指導意義的,可以古為今用?!墩撜Z》中的思想是教育思想的精華,只有我們深入的研究它,靜下心來探求它深邃的內(nèi)涵,找到它與現(xiàn)代教育的契合點,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,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(yǎng)。
(魯春紅撰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