濟南早期初等(小學)教育概況
1889年(清光緒十五年)北美基督教長老會在濟南東青龍街創(chuàng)辦了私立基督教正德小學。
1901年(清光緒二十七年)創(chuàng)辦了官立山東大學堂的備齋(小學) ,這是濟南官辦小學的鼻祖。
1904年(清光緒三十年),濟南設立簡易師范學堂附屬小學堂、第一公立小學堂和義務高等小學堂。
1905年創(chuàng)辦省城公立正始兩等小學堂、教養(yǎng)局附設初等小學堂。
1906年創(chuàng)辦薇垣公立兩等小學堂和公立端本高等小學堂。
清末的《奏定學堂章程》規(guī)定,小學教授科目分為必修科和隨意科兩類。初等小學必修科為修身、讀經(jīng)講經(jīng)、中國文學、算術、歷史、地理、格致、體操;隨意科為圖畫、手工。高等小學必修科增加圖畫,隨意科為手工、農業(yè)、商業(yè)。
1909年(清宣統(tǒng)元年)濟南有官立、公立高等、兩等小學堂9所,即省模范高等小學堂、山東師范學堂附設兩等小學堂、優(yōu)級選科附設兩等小學堂、客籍附設高等小學堂、第一公立兩等小學堂、薇垣公立兩等小學堂、東運公立高等小學堂、義務公立兩等小學堂、官立女子小學堂,在校生共535人;教養(yǎng)局附設初等小學堂1所,在校生60人;學務公所官立初等小學堂20所,在校生803人。歷城、章丘、長清、平陰4縣共有小學堂58所,在校生610人。
1909年(清宣統(tǒng)元年),初等小學減歷史、地理、格致3科目,增樂歌1科目為隨意科;高小則增加樂歌、英文兩科目為隨意科。濟南各官立、公立小學堂課程設置與上述規(guī)定基本相同。
1912年民國成立,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隨即發(fā)布《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》,規(guī)定各學堂改稱學校。
1912年底至1913年,山東省依照部頒《小學校令》,將24所濟南官立小學堂和歷城縣小學堂改為省立小學校,這些學校的名稱及地址是:
山東省立模范高等小學校(貢院墻根)
山東省立第一高等小學校(南新街)
山東省立第一初等小學校(南新街)
山東省立第二初等小學校(莪雅坊)
山東省立第三初等小學校(衛(wèi)巷)
山東省立第四初等小學校(天齊廟)
山東省立第五初等小學校(制錦市)
山東省立第六初等小學校(柴家巷)
山東省立第七初等小學校(桿石橋)
山東省立第八初等小學校(后營坊)
山東省立第九初等小學校(三和街)
山東省立第十初等小學校(紅墻廟)
山東省立第十一初等小學校(三皇廟)
山東省立第十二初等小學校(山水溝)
山東省立第十三初等小學校(東門里)
山東省立第十四初等小學校(司家碼頭)
山東省立第十五初等小學校(閻公祠)
山東省立第十六初等小學校(城隍廟街)
山東省立第十七初等小學校(祭壇巷)
山東省立第十八初等小學校(長春觀)
山東省立第十九初等小學校(西公界)
山東省立第二十初等小學校(東城根)
山東省立第二十一初等小學校(東流水)
山東省立第二十二初等小學校(十王殿)
1915年,濟南的省立小學增至27所(高等小學1所、兩等小學2所、初等小學24所);歷城縣立小學251所(高等小學1所、兩等小學5所、初等小學245所),在校生6899人。1917年濟南的省立小學大量減少,只保留8所,其余全部改為歷城縣立。
8所省立小學是:
省立第一師范附屬第一小學
省立第一師范附屬第二小學
省立女子師范附屬小學
省立模范高等小學(包括附屬國民學校)
省立制錦市高等小學(包括附屬國民學校)
省立莪雅坊高等小學(包括附屬國民學校)
省立新育小學(包括附屬國民學校)
省立競進女子高等小學(包括附屬國民學校)
歷城縣立小學292所(高等小學并設國民學校4所、國民學校284所、女子高等小學并設國民學校1所、女子國民學校3所)。
1912年,教育部頒布《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》,廢止讀經(jīng)科,女生增加裁縫科。初小科目有修身、國文、算術、游戲、體操、圖畫、裁縫、手工、唱歌,后兩科為隨意科;高小科目有修身、國文、算術、中華歷史、中華地理、博物、理化、圖畫、手工、體操、游戲、裁縫、唱歌、英語、農業(yè)、商業(yè),后4科為隨意科。同年,教育部又頒布《小學校令》,取消隨意科,各科目均為必修課(裁縫限于女生,英語限于男生),博物、理化兩科合并為理科,其他沒有變化。
1922年,北洋政府頒布《學校系統(tǒng)改革令》,同時制定小學課程綱要,規(guī)定小學課程為國語、算術、衛(wèi)生、公民、歷史、地理、自然、園藝、形象藝術、音樂、體育科;初小將衛(wèi)生、公民、歷史、地理4科合并為社會科。
1925年,濟南的省立小學仍為8所,歷城縣立小學增至338所,在校生11932人,另有私立小學8所,在校生692人。 軍閥張宗昌主魯后,學校數(shù)量銳減。
1928年歷城縣小學減至288所,在校生減至7954人。
“五三”慘案期間,濟南地區(qū)的小學全部被迫停課或停辦。
1929年市內小學漸次恢復,同時省立小學除師范附小外,均改為省立實驗小學。
省立模范小學改為省立第一實驗小學(學生410人,校長陳劍恒)
省立制錦市小學改為省立第二實驗小學(學生599人,校長梁竹航)
省立競進小學改為省立第三實驗小學(學生745人,校長秦文郁)
省立莪雅坊小學改為省立第四實驗小學(學生457人,校長孔縵卿)
省立新育小學改為省立第五實驗小學(學生417人,校長李蕓階)
1931年,市區(qū)(不含郊區(qū))有省立小學4所(省立第一、第二實驗小學,省立第一師范附屬小學,省立女子師范附屬小學);市立小學16所(包括由原省立第三、第四、第五實驗小學移交濟南市并改稱的市立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實驗小學),在校生共3700人;城立小學2所及私立小學21所。1934年市立小學增至34所,在校生共6844人。在此期間,還有以區(qū)“地區(qū)公共資財”設立的區(qū)立小學。1930年全市區(qū)立小學3所,1931年和1933年分別為19所和16所,全部是初級小學。
1927年開始,國民黨政府推行“黨化教育”,規(guī)定課程標準總目,把童子軍、黨義等列入學科。1930年,山東省政府教育廳根據(jù)1928年全國教育會議通過的初等教育目標,制定并公布《山東省市縣區(qū)立小學課程暫行標準》,規(guī)定小學課程以“三民主義之精神,完成兒童本位之教育”為依據(jù),并提出“補助兒童身體之發(fā)育,并增進抵抗疾病之能力”,“啟發(fā)兒童生活必需之自然及人事的知識”等10項具體目標。小學課程設置有較大更動,高年級設職業(yè)常識,國語科包括談話、讀文、作文和寫字,體育科包括童子軍、舞蹈、國術,社會科包括黨義,工藝科包括農藝、烹飪、縫紉,形藝科包括圖畫、剪貼、塑造;音樂科改樂歌科。到1937年為止,濟南市各小學基本執(zhí)行這一課程標準,只是低、中年級的社會科改稱黨義科,高年級的社會科改設黨義、公民兩科目,并增設童子軍訓練科。
1937年底濟南被日軍侵占,市內小學全部停辦。第二年4月偽市公署教育局接辦由“維持會”辦的小學9所,并開始設市立小學。1940年,有市立小學34所,在校生共9873人;私立小學25所,在校生共5495人。1944年,市立小學39所,在校生共14156人;私立小學28所,在校生共9584人。日偽政權向市內主要小學派駐日本教官“監(jiān)督一切校務”,在小學中強迫實行日語教育,推行“強化治安運動”教育,加緊實施殖民地奴化教育政策。
日偽時期,增設修身、日語科,取消黨義、公民科,改工藝科為勞作科,其他學科與“七七”事變前同。
自1938年起,歷城、章丘、長清、平陰等縣先后建立抗日革命根據(jù)地,在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,根據(jù)地內先后創(chuàng)辦并逐漸發(fā)展抗日小學。歷城縣先后在仲宮區(qū)創(chuàng)建泉溝、核桃園、北丘、孫家崖、西老泉、西樂園、商家等初級小學,在柳埠區(qū)創(chuàng)建劉家峪、窩鋪、桃科、套門、李家塘、拐把灣、尼東等初級小學。1940年,平陰縣黃河北四區(qū)(牛角店)、五區(qū)(旦鎮(zhèn))的抗日小學發(fā)展到80余所;黃河南平阿山區(qū)在抗日縣政府教育科領導下,成立抗日小學70余所。同年6月,章丘縣民主政府成立,縣文教科根據(jù)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》提出的教育綱領,發(fā)展抗日小學教育,下半年在南明、官營、雙峰、橫河一帶成立抗日初級小學30余所,在校生1000余人;1942年抗日小學發(fā)展到近百所,在校生2000余人。規(guī)模較大、校史較長的抗日小學有:
歷城縣的高而小學、東泉小學,章丘縣的南垛莊小學,長清縣的濟北抗日高小和平陰縣立抗日高級小學??谷招W師生經(jīng)常參加抗日宣傳活動。
抗戰(zhàn)勝利后,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頒發(fā)教育復員法令,1945年10月,濟南市教育局派員接收原日偽辦的39所市立小學。1947年1月,“為積極推行國民教育起見,依部令規(guī)定”,濟南市縣西巷小學等22校改為中心國民學校,閣子后街小學等24校改為國民學校,并新增國民學校4所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1947年濟南市的公立小學有市立中心國民學校及國民學校50所、教學班373個、在校生23667人、教職員647人,省立小學6所、教學班91個、在校生5460人、教職員173人。這一時期私立小學激增,1946年有私立小學43所,第二年增至52所,濟南解放前夕(1948年4月)私立小學已達60所,約占市區(qū)小學總數(shù)的一半。
日本投降后,各小學按194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修正小學課程標準設置的教學科目有:團體訓練(訓育及衛(wèi)生習慣訓練)、國語、算術、體育、音樂、圖畫、勞作,初級加常識,高級加自然、公民、歷史、地理4科。1948年小學課程標準又進行修改,將原來的團體訓練改為公民訓練,圖畫改稱美術,一二年級音樂、體育合并為唱游科,美術、勞作合并為工作科。
1948年9月濟南解放,人民政府對小學教育采取“迅速恢復”的方針,號召原教職員及學生登記報到,開學復課。年底,公立小學除原警員子弟小學、北寧小學、中正小學、建國小學停辦和其他4所小學因房舍被毀未復課外,其余全部復課。1949年市區(qū)公辦小學共67所(教育部門辦62所、其他部門辦5所),在校生34506人。對私立小學,政府采取扶持改造的方針,1949年市區(qū)60余所私立小學全部登記復課,在校生共10233人。1950年上半年,私立小學有4所停辦,4所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,尚余50余所(即天光、海星、耕莘、黎明、樂實、淑德、培真、普育、善導、齊魯大學附小、三育、進德、四育、光華、育德、真光、明光識字班、恤養(yǎng)院附小、化育、道化、誠善、新育、宏德、道德識字班、明湖、正宗、惠工、穆德、穆光、興建、工商、永慶、新文、育群、仁愛、輔育、正光、平民、建美、育才、仁豐、成大、成通、寶豐、振興、培文、中達、平庸、三營、忠恕、紀氏宏道小學及聾啞學校等),其中教會小學15所。